桂林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也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首个国家级高新区。1997年6月,高新区与七星区合并,实行两区合一管理模式。2003年11月,市委、市政府将华侨农场移交高新七星区管理。2013年7月,市委、市政府授予高新区市级相关管理权限,托管灵川县、雁山区3个行政村,区域总面积达121平方公里,并与周边灵川县合作,依托灵川大圩镇共同开发花江生态科技园(约35平方公里),高新区产业发展空间得到提升。
2019年,为加快推进工业振兴,高新区体制机制再次实施改革,按照《桂林高新区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办发【2019】103号),把象山区、雁山区纳入高新区范围,形成了七星园、象山园、雁山园“一区三园”发展新格局,区域面积由原来的121平方公里扩增至513平方公里,核心区规划面积扩增至150平方公里,产业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桂林高新区成立30年来,在火炬旗帜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特色发展之路,已成为桂林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广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为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谋求发展的路上,高新区始终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推进工业振兴,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促改革。目前,高新区主导产业主要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态食品以及应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5大类,拥有工业企业1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家。近几年,高新区重点引进了白云电器、中国中药、电科云(桂林)国际大数据发展中心等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了啄木鸟、光隆科技、海威科技、智神信息、飞宇科技、华诺威等一大批优质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引入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创新中心、清华深圳研究院相关人才与项目,不断强化区域创新能力。2020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00.36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5%。
“十四五”期间,桂林高新区将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和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产学研用协同示范区”为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一轴、两带、六个百亿基地”产业布局,全面实施“园区基础实施大会战”,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措施,不断提升高新区产业服务水平和效率,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1、山水环境
桂林市是国际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是我国一张漂亮的名片。桂林历史悠久,建城已 2100 多年,为历朝县、郡、州、府、省治所。桂林现代服务业发达,尤其是旅游业在广西一直处于龙头地位,接待入境旅游者保持全国排头兵的位置,是世界旅游组织首推的中国四大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
桂林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优良率达到100%,全市森林覆盖率70.94%,城市绿化覆盖率43.72%,是一个天然的“氧吧城市”。 生活用水水质符合国家当前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自来水达到了国家一级生活饮用水标准。环境质量指标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中名列前茅,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2、交通区位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9°36'—111 ° 29', 北纬24 ° 15'—26°23' 之间,位于泛珠三角、西南、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沟通中国大西南与东部沿海经济区的桥梁,贯通国内与东盟的枢纽。桂林区位显要,交通便利,已构筑成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四通八达的复合式、立体化便捷的交通网络。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现有30 多家国内外航空公司进驻,共飞行6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桂林至北京的高速铁路运行时间为10小时,桂林到广州、贵州、长沙和南宁的高铁运行时间均为2小时,桂林已成为广州、贵州、长沙和南宁4个省会的中心节点;桂林的2小时经济圈已经延伸到了珠三角、北部湾、东盟和大西南。
3、经济概况
桂林国家高新区现有工业企业600 多家,其中规模企业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7家、中国100 强企业4家、上市企业4家,拥有7个国际驰名品牌,13个国内驰名品牌。
桂林国家高新区现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或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