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高新区始建于2002年,2013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7.21平方公里,是全市工业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引领区。高新区党工委下辖26家党组织,共有党员562名,其中机关党支部1家,党员29名;非公企业党组织25家(含党委3家,联合党支部5家,独立党支部17家),党员533名。现有自治区级“双强六好”党组织3家。园区现有工业企业155家,其中规上企业65家,上市公司1家。先后被列为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园区、第一批低碳工业试点园区、新材料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3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46.7亿元,同比增长4.9%;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44.3亿元,同比增长6.4%。
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石嘴山高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区域,交通运输便捷通畅,南距银川河东机场80公里,距石嘴山火车站10公里,距大武口城市区8公里,距惠农陆路口岸40公里,与星海湖开发区域相连,园区内有连接城市区的铁路专用线一条。京藏、青银、乌玛三条高速贯穿全域,包兰铁路、110国道穿域而过,纵贯南北的京兰高铁、包银高铁正在建设,交通运输便捷。积极融入银川都市圈发展战略,与大武口城区形成了产城融合的整体建设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特色鲜明。科技创新特色鲜明。按照“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四位一体模式,全方位提供科技孵化和服务载体,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个,并于2019年成功入选国家双创升级工作示范园区。2019年底,园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个,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21个,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平台5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1个,各类科技创新人才243人。建设有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等产学研平台3个,高新技术企业20家,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58家,有效发明专利272件,每万人口拥有有效发明8.86件,研发投入占比1.69%。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明确产业定位,已形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大健康、纺织等特色轻工产业。建设淄山飞地工业园、现代纺织产业园、电子材料产业园、绿色铸造材料产业园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金晶玻璃、杉杉能源锂电池材料、恒达纺织、埃肯铸造、三祥新材等一批新项目。钽铌铍等新材料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钽丝、钽粉产量分别占世界市场60%和30%,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三位。杉杉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投资方湖南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产能全球居首。煤矿机械装备制造产品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采煤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等主导产品占国内市场32%,超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等主导产品占国内市场35%,矿用隔爆电机占国内市场39%。天地奔牛超重型智能控制刮板输送机和东方钽业钠还原钽粉两项产品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关键部件铝合金枕梁成功研发并作为中车公司新型动车配套器件装车试跑,打破了我国高速动车组枕梁相关技术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加快工业对标、融合提升和转型发展,积极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4家,数字化车间2家,实施了维尔铸造工业机器人精密铸造等一批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项目。
基础配套日趋完善。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已建成22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6座、污水处理厂1个,工业固废处置场项目1个,实现水、电、路、气、通讯全覆盖,供电、供水、供气能力充足,排污设施完善,可承接不同规模的各类产业投资项目进驻。职业教育基础雄厚,拥有宁夏理工学院、宁夏工业学校等大专院校和丰富的产业工人,在校学生规模达到2万余名。循环利用园区企业尾气余热实现部分区域集中供热。实行“一区多园”模式,推进扩区调位,将规划区调整为西、北、东三个产业区块。与宁夏电力公司合作组建配售电公司,开展优化电价增量配电试点项目建设。已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地下水资源等,全力推进“区域评”成果应用,切实降低企业建设运行成本。
整合优化管理体制。加快园区整合优化与改革创新步伐,党工委管委会分别为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与大武口区实行“区区融合、区区一体”发展,内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局、科技创新局、生态环境与规划建设局、应急管理局、投资促进局6个工作机构,核定全额预算参公事业编制35名,现有人员29名。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常务副主任分别由市委常委、大武口区委书记,大武口区政府区长,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兼任。大武口区工信商务、科技等部门与高新区融合办公,实行部门负责人交叉任职。积极承接下放园区36项市级经济管理职权,成立高新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基本实现“企业的事园区办、园区的事园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