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区于1991年3月创建,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位于南昌市区东大门,下辖两镇(昌东镇、麻丘镇)、两处(艾溪湖管理处、鲤鱼洲管理处)、两城(南昌航空城、大学科技城)、两个平台公司(高新控股、华赣公司)、一个合作产业园(进贤产业园)。管辖48个行政村、34个社区(居委会)。辖区人口约60万(其中户籍人口约30.7万,产业工人约16万,高校师生13万)。全区企业2万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87家,高新技术企业560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总计23家,总部在高新区的上市公司18家。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南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2020年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六年进位赶超,首次进入“2字头”,跃升至第26位,站稳“第一方阵”;连续两年在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连续四年在全市产业和城市建管“三看”排名第一;连续三年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及党的建设目标管理考核中获得优胜奖;连续三年在全市领导班子考核中被评为优秀;获得2020年全省首届“十佳优化营商环境工业园区”等称号。
南昌高新区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探索初创期——成长扩张期——快速发展期——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期”四个阶段。
探索初创期——以青山湖周边开发建设为重点的“青山湖时代”(1991-1997年)。这一时期,我们主要在国务院批准的6.8平方公里集中新建区和青山湖周边19.5平方公里政策区内做文章,起步区面积最初只有0.3平方公里。这个阶段,高新区立足于营造软硬件环境,做好建章立制、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开发建设。
成长扩张期——以艾溪湖周边开发建设为重点的“艾溪湖时代”(1998-2003年)。这一时期,经过艰苦创业,国务院原批准的6.8平方公里基本布满项目。2001年,省市把原青山湖区的“七村一场”划给高新区,使高新区区域面积达到33平方公里。这个阶段,我们开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引进了捷德、方大新材料等一批知名企业。2003年,全区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快速发展期——以瑶湖周边开发建设为重点的“瑶湖时代”(2004—2016年)。这一时期,省市将原南昌县所辖的昌东镇、麻丘镇成建制划给高新区,使高新区区域面积一跃升至231平方公里,辖区人口达到50万。全区主营业务收入以年均净增百亿元的速度迅速增长。2005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2008年突破500亿元,2011年突破1000亿元,2015年突破1500亿元。
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期——以临江滨湖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为重点的“鄱阳湖时代”(2017年至今)。2017年,五星垦殖场成建制划归高新区管辖,至此,高新区的框架进一步拉开,北扩至鄱阳湖。在此期间,我们以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为契机,践行新发展理念,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1、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科学开展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及时出台“稳经济十条” 和“用工服务十条”举措,持续深化“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和“放管服”改革,全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增长。2020年,南昌高新区园区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745.11亿元,增长5.5%。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1796.5亿元,同比增长12.8%;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8%,列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9.3%,其中工业投资累计增长15.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206.3亿元,同比增长3.2%;建筑业总产值累计达到357.9亿元,同比增长10.9%。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14.27亿元,同比增长0.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30.28亿元,同比增长3.48%。全年完成外贸出口41亿美元,约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4%,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外贸出口发展。全区培育出9家百亿企业(欧菲、正邦、双胞胎、中烟、方大特钢、江铜集团、洪都、华勤、济民可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南昌高新区成立30周年。南昌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党史学习教育和“转作风 优环境”活动年为契机,牢记初心使命,奋勇砥砺前行,全面推进“三区一城”建设,力争在南昌“五城”建设中彰显“高新担当”。2021年1-3月,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556.47亿元,同比增长61.8%。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2.9%(列全市第一),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2.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6亿元,同比增长47.6%。财政总收入达33.04亿元,同比增长1.1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4亿元,同比增长13.3%。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为206.6亿元,同比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3.66亿美元,同比增长8.9%。实际利用内资92.59亿元,同比增长20.32%。外贸进出口达15.22亿美元。
2、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深入开展强链引链补链工程,推动四大主导产业总量做大、结构做优、链条做长。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为0.5:76.1:23.4,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3.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4%,“工业强区、协调发展”格局持续显现,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2020年营业收入达1005.75亿元,同比增长19.7%,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承接了国内主要整机企业和70多家配套企业,绝大部分一级零部件可在区内实现配套,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LED产业形成了从设备、材料、芯片、封装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掌握LED全产业链原创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区。航空制造产业2020年营业收入达140.54亿元,同比增长24.8%;创造瑶湖机场建设奇迹,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南昌飞行大会,洪都集团整体搬迁至航空城,C919大飞机成功转场瑶湖机场试飞,商飞完工中心建成并实现ARJ飞机完工交付;目前航空城已集聚60余家航空企业,初步形成了集整机零部件配套、通航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数字经济产业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重点,全区数字产业相关企业近1500家,数字产业规上企业营收达到61.2亿元,同比增长15%。医药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580亿元,同比增长24.3%。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1082.50亿元,同比增长10%。3.招大引强成效明显。创新探索供应链招商模式,召开华勤、龙旗等核心供应商大会,2020年共签约重大项目85个,签约投资总额1024.34亿元,同比增长72.44%。其中“152”项目10个,包括100亿元工业项目3个、50-100亿元工业项目3个、20-50亿元工业项目4个。4.项目建设稳步有序。2020年全力推进10个省大中型项目、11个市重点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100%。累计建成标准厂房400万平方米。祥喆五金等一批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见效。2021年,高新区共有中国商飞、济民可信、龙旗科技、祥喆五金、中安天鹏、天珑移动、易美芯光等58个项目(数量较2020年增加22个,增加61.1%)列入2021年南昌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项目总投资1334.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02.4亿元。截至一季度,9个市重点推进项目全部开工并按建设计划链条推进,华勤千亿产业基地、春秋电子2个项目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开工。
3、科技创新日趋活跃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产业发展转型升级。1.高起点搭建创新平台。引进了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华为等在我区建设创新研发平台。目前,全区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研平台370余个。2.高效率转化创新成果。全区专利申请总量3万余件,专利授权量达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8.7件,居全省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R&D经费占GDP比重达5%。3.高水平引育创新人才。全省首个省级高层次人才产业园在高新区建成开园,江西省高层次人才联谊会也落地高新,实现了产业园与联谊会“双高”互动。大力实施“瑶湖英才”计划,制定出台了1+5+X人才政策体系;截至目前引进和培养了国内外顶尖人才23人,国家级人才44人,省级人才56人,市级人才164人,各类技能人才13万人,高新区已成为省市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聚集区域。4.高质量开展双创工作。全区双创载体孵化场地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建设了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30余个创新载体。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6家、省级备案众创空间12家、市级备案众创空间12家。双创载体在孵企业1352家,毕业企业805家,带动就业总人数1.9万人。
4、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产业、科技、城市、生态、人文融合发展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1.城市空间更加优化。地铁1、3、4号线全面接入,航空科创城、电子信息产业园、高新未来科技园、鲤鱼洲白鹤小镇、麻丘特色小镇等区域全面开发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建成区面积从2015年的60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100平方公里。2.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在每个专业园区均配套建设了产业综合服务邻里中心,打造了集标准厂房、办公研发、员工公寓、餐饮购物、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现代产业服务综合体”;高标准打造了9个“1+5+X”邻里中心市级试点。3.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深入推进“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和“美丽南昌·幸福家园”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白改黑”“暗改亮”“上改下”“面改美”、“堵改疏”“荒改绿”“绿改彩”等工程,城市管理更加精细、更加智慧。深入开展“八个一遍”“四个全面”“半月攻坚”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为助力全市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并创造历史最好成绩贡献了力量。4.城乡环境更加优美。充分挖掘“一江相临,四湖相间”生态优势,新建改造了鱼尾洲、南塘湖和艾溪湖、瑶湖等一批生态公园,配套建成一批城市绿道,塑造了城市的“绿肺”、候鸟栖息的天堂、市民休闲的热土,“最美高新”已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5、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全面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不断改善,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1.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把安置房建设、分配作为民生“一号工程”,安置房建设标准对标商品房,累计建设500余万平方米,安置10万人以上。8所中小学校、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医院建成投入使用。2.社会事业不断繁荣。全区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麻丘敬老院“公建民营”品牌得到民政部肯定。3.文化内涵更加丰富。率先开启文化场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一体运营、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了高新区图书馆、美术馆、美书馆、瑶湖书房等“网红文化打卡地”,形成了“一圈、两节、三馆、多点”文化格局,唱响了“文化高新”品牌。4.和谐局面持续巩固。在全市率先上线高新区市域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平台,形成了社会治理“一张网”。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和智慧平安小区建设,持续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抓牢抓实禁毒摘帽工作,“平安高新”“法治高新”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打非治违“百日行动”、安全生产三年整治等专项活动,营造了和谐安宁的社会发展环境。2021年以来,扎实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活动,稳步实施学习教育、查纠整改等环节任务,推动全面从严治警向纵深发展,持续增强维护稳定、保障安宁、服务群众的动力能力。
6、改革攻坚不断深化
突出问题导向抓改革,持续释放动力活力。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专业园区、一个管理机构、一个平台公司”的管理运营模式,组建了高投、华赣、高新控股等平台公司,充分发挥国有平台在投融资、项目建设上的主力军作用;“航空城项目整体打包”成功获批25.5亿元项目贷款,为全省重大重点项目整体打包融资提供了示范样本。在全省率先启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限制,畅通了干部晋升通道,在全市开发区率先开展了机关中层副县级岗位竞聘,在全区启动了部门副职及以下干部的竞聘工作,充分激发了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全省率先推行村级产业用地“地票制”改革,划定了约7000亩虚拟村级产业用地,在保障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解决了项目征地难、落地难、开工难的问题,从源头上阻断了权力寻租行为和腐败现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全省率先实施企业设立登记“零成本”“3小时”办结制,“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成为高新区的闪亮名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了全省首个“5G+智慧政务”实体政务大厅,全面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改革、“好差评”系统、“赣服通”3.0建设等改革举措,荣获“全国政务服务最佳实践奖”。
优惠政策。
投资程序。
投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