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昌,是老上海夏天的一盒冰糕,也是冬天小心翼翼拎在手心的一盒奶油蛋糕。老大昌,诞生于1937年的上海,是旧时许多上海人熟悉的西饼屋。“老大昌”这几个字,用上海话的侬软念出来,才是最有腔调,那是一座城市井街角余留的温存。1979年,一只12寸的圆蛋糕九块八,我们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六块,可照样生意好得要排队。
多年来,薪火传承,有着老上海传统特色的西番尼,朗姆蛋糕,白脱蛋糕等西点。至今任仍为市民消费的热点。一九九三年由新加坡麦莉食品有限公司合资,引进技术设备,采用新加坡的独特工艺,研制开发了果料蛋糕,冷冻蛋糕等新产品。“老大昌”西点既保留了老上海传统风味又不失新西点特色,开创了品牌企业的发展新路。媒体的关注度也与日剧增。上海人特别爱吃西点,对各式面包、蛋糕的偏爱是海派饮食的传统,红宝石鲜奶小方、栗子蛋糕、老大昌、哈尔滨食品厂……这些名字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恐怕要比现在每天生意红火的那些连锁面包房要高。张爱玲爱“老大昌”除了香港人以外,上海人恐怕是全中国爱吃西点的群落,他们一辈子都爱生煎馒头、油条粢饭,也永远离不开掼奶油、白脱面包、栗子蛋糕。遗憾的是,美食领域的优胜劣汰有时未必可信,至少在不少人心里,多年前好些价廉物美的西点,都比现在那种高级饭店里的一道提拉米苏更美味。上海人对西式面包糕点的依赖,恐怕是租界时代留下的习惯,有些人哪怕住的是蜗居斗室,也有拿咸棍面包、牛油蛋糕当早饭的习惯,还有的人三天不碰西点就难过。和中式点心相比,西点更精致,更干净,模样也更漂亮,仿佛是一朵面粉浇铸出来的花,馥郁而热烘烘。蛋筒、哈斗、椰丝球、蝴蝶酥、咖喱饺等,这些点心都如它们的名称一样富有想象力,能在当年很多面包房、食品店里被买到,现在很多小孩子,或者新上海人,恐怕连听都不见得听说过。以前上海的西点店并不比现在少,光一条淮海路上,就有很多“洋果子店”(这是日本人对西点店的叫法)。解放前那些俄国人,在法租界里将他们的罗宋西菜和罗宋面包一并推及到本埠人的生活中。俄国人在霞飞路上开的面包房,是老上海们喜欢光顾的,比如老大昌。老大昌这个名字,用普通话念出来味道就不对,这个名称似乎只能用上海话念:“老(lao)——大(da)——昌(cang)。”有一点腔调,有一点气魄,但又都是属于市井街角的。张爱玲曾经在《谈吃与画饼充饥》里描绘过“老大昌”,她经常光顾的“老大昌”(Tchakalian)在她就读的中学附近,兆丰公园对过(现在的中山公园地带),里面有一种小面包,“特别小些,半球型,上面略有酥皮,下面底上嵌着一半半寸宽的十字托子,这十字大概面和得较硬,里面搀了点乳酪,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她还写到过一种肉馅煎饼,叫匹若叽(pierogie),“老金黄色,疲软作布袋形。”以前淮海路茂名路口的老大昌,不记得里面有张爱玲吃过的十字小面包与匹若叽,倒是经常看到有人排队买白脱蛋糕、朗姆蛋糕。那里还有卖一种界于冰淇淋和蛋糕之间的“冰糕”,买回家如果不吃要立刻放冰箱,否则要化掉的。所以,很多上了年纪的人看到后来价格不菲的哈根达斯冰淇淋蛋糕,颇不以为然:迭格嘛阿拉小辰光老早吃过睐。
说明:专为树立基础品牌形象的企业设计,能直观展示品牌logo、联系方式、品牌介绍及工商注册信息等关键内容,助力企业树立清晰、专业的初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