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这个全球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
中国加入WTO之后,经历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睁眼看世界”阵痛期。在集体经济时代,内部商业因素被压制,外部贸易被切断,中国的知识产权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萌芽过程,在这一阶段的“国家所有”杜绝了一切知识产权纠纷,压抑了知识成果创造者的积极性。 当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内部商业动能被激活,中国知识产权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往来中,直接的利益纠纷迫使中国企业和政府开始意识到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欠缺。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在这十年间相关法律缺失,维权意识不足让中国企业与外资企业交涉时举步维艰。
入世之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于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政府层面,中国一直在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比如在上海浦东,全国首家集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和执法于一体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形成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践行入世关于打击知识产权侵权的承诺;在厦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建立了以综合监管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支撑的监管新机制,形成知识产权和文化市场领域的联动执法协作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高效、顺畅的执法协作,践行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承诺。
一系列举措之后,中国知识产权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年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件,较上年提高1.2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已经从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上升至第十二位,是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反映了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不断提升。
2021年9月颁布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开始从国家层面纠偏:“我国要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全面提速”。2021年10月份颁布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也把“质量优先”作为首要基本原则,并为此制定了阶段性愿景。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在“发展目标”部分提到,计划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均为预期性指标)。计划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