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董事长后的一年,贾少谦的行程十分紧凑。去拜访三年未见的海外老客户、慰问海外员工;与国内先进制造企业交流学习、走访国际高科技企业;参加国内各种经济类、绿色发展类论坛……中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2023年,也是中国企业家近年来最忙碌的一年。
1972年出生的贾少谦是“土生土长”的海信人,1997年毕业后加入海信,从海信科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到海信集团总裁,直到2023年2月,在加入海信26年后,51岁的他成为海信集团新一任董事长。
目前,海信新一届班子整体焕新成为“70后”。在贾少谦带领下,这个年富力强的管理团队为海信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年轻班子的好处是,在接触新事物上有很大优势,可在变革和传承当中寻找一个最好的契合点,传承好海信技术长期创新的理念、把财务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上的思路以及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贾少谦说,“我们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因为现在的情况和五年前、十年前已完全不同,不能用一套打法去面对未来。海信要敢于‘眼睛向外、刀尖向内’变革自己,让整个企业发展脉络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大势需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贾少谦履新后对自己提出要求,要考虑海信如何走得更远的问题,探索新兴产业和全球化发展。
贾少谦带领海信正在探索建立一个能顺应变化的良好治理结构和组织机制。为了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他不仅给管理团队进行了明确分工,还调整了工作方式。
“过去开会多,每个人在准备汇报材料上花费很多精力,现在提倡开短会、开高效的会议,抓核心问题,让团队成员在职权范围内高效率解决问题。寻找管理中的一般规律和独特规律,从繁杂的事务中跳出来,而不是陷于具体细节中。”贾少谦说。
“技术立企”的海信一直是创新驱动发展。显示技术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产业,海信的发展,正是中国制造不断升级、创新、突破、引领世界的一个缩影。
从最早的电子管、晶体管到显像管电视技术、液晶技术,再到ULED、激光显示等新兴技术。“不断提升的显示技术,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进一步引领消费需求。”贾少谦概括说。
经过20多年的研发与奋战,如今海信已在电视的全产业链端实现了国产替代。
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多地,来自海信的产品随处可见。海外园区、研发中心的落地,也使得企业链条向世界范围持续延伸。从业20余年,贾少谦从基层出发,一步步成为海信集团的“当家人”,同时他也见证并带领着企业加速出海,向价值链的上游不断攀登。
“海信今天已经是一家跨国企业。”贾少谦表示。回忆起海信的出海的初期,贾少谦说:“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样,海信靠贴牌代工赚取中间一点点加工费,那个时候中国产品留给人低质量、低价格的印象,我们慢慢意识到必须把自己的品牌做起来。刚刚出海的时候海信自主品牌不超过10%,现在已经超过了85%。这个数据意味着海信真正把品牌输出到全球市场了。”
海外市场做得好,秘诀在于“本土化经营”。
贾少谦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要走向本土化”。在本土化当中,海信有一个口号叫“Local for Local”(本地化服务)——海信希望通过在全球各地的运营,不仅把良好的产品、服务输送到全球各地,提供给各国消费者,同时也通过布局海外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以及销售机构,不断地为当地提供就业的机会,为当地纳税,从而更好地把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全球的消费者。
目前,海信在海外建了18个工业园区、15个研发中心、66个海外公司和办事处,达到产研销一体化。“每个区域都要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产研销一体化经营实体,在哪个地方就为哪个地方的消费者服务,将企业发展不断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贾少谦说,“海外营销、研发人员90%以上都是当地招聘。”
海信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少挑战,面对中西方文化碰撞时,海信人更多采取包容的方式。比如,西方管理特点是理性和刚性,擅于运用精益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而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偏于感性思维,适用柔性管理的方法。海信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理念,分析原因,抓住主要问题,采取理性与柔性、虚与实的有效结合,硬软件协同、刚柔并济的方法促进文化融合。
一家企业想要在商业世界长期生存,必须把自己嵌入到社会结构里,为整个社会提供独特价值,如此才有可能持续活下去。
近些年,海信把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理念不断落到实践当中。
实现的路径是坚持“变与不变”。
贾少谦认为,海信要继续坚持稳健发展,安全第一,做好风险管控,保证高质量发展,做久做精做强。“海信要坚持长期主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让自己的产品、品牌和市场逐渐高端化。海信的底盘非常好,但也要变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公司的先进做法,让海信持续迸发活力。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再跨一个千亿级门槛。”
展望中国经济2024,贾少谦认为,信心比黄金重要。
“2023年是一个重要调整期,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消费需求还有待进一步刺激。国内市场很大,高端的、中高端的、中端的、中低端的、低端的消费梯次性还很强,2024年要继续加大促进消费力度。”贾少谦说。
从海外发展角度看,近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摸索出一些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的方法。中国企业对当地的法律、人文、工会制度和消费习惯越来越熟悉。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消除了“中国制造”这四个字以往质次价低的刻板印象,开始向高品质、高附加值发展。
“一个更加开放透明和更有利于市场化运作的环境,可以让企业克服疫情后的困难,实现供应链稳定和健康发展。”贾少谦表示,“2024年将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重塑的关键一年,中国企业一定能够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家电集团),最早可追溯为1984年创立的广东珠江冰箱厂。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在香港(代码:00921)和深圳(代码:000921)两地发行上市。2007年6月公司更名为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8月企业组织变革后启用今名称。
经过历年发展,海信家电集团现已成为全球超大规模以家电制造为主的企业,主营业务涵盖了电冰箱、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特种空调、洗衣机、厨房电器、环境电器、商用冷链、模具等领域产品的研发、制造、营销和售后服务,产品涵盖海信、科龙、容声、日本“HITACHI”、美国“YORK”(中国区域)、gorenje古洛尼、ASkO、三电“SANDEN”八大品牌。
海信家电集团在顺德、青岛设立了研发中心,并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地设立了科研机构,由上千名技术人员组成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时刻站在世界主流家电技术前沿,产品销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信集团成立于1969年,拥有海信视像(600060)、海信家电(000921)、三电控股(6444)、乾照光电(300102)、科林电气(603050)五家在上海、深圳、香港、东京四地的上市公司,旗下有海信(Hisense)、东芝电视(Toshiba TV)、容声(Ronshen)、gorenje、ASKO等多个品牌。以显示为核心的B2C产业(消费者业务),海信始终处在全球行业前列;在智慧交通、精准医疗和光通信等新动能B2B产业(政府与企业业务),海信也占据了全国乃至全球领先位置。家电板块与科技板块相得益彰,海信正在实现由 “家电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华丽转身。